关于 破碎的东西 的故事

 

手套

系统的崩塌从两位明星开始,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国家,一位年轻一些,另一位年纪大一些。大很多。年轻的一位死于事故。年老的死于疾病。

两个月后,年轻明星的数据档案被抽取,她的真实年龄,住址,体检报告,网络浏览记录,购买记录,交易记录,合约,以及聊天记录被公开在网络上。警方的报告虽以事故结案,但明显有多个疑点。事发当晚在场的其余人员,包括三名未成年以及两条狗,在这之后的六个月到十八个月之内均由于某种原因身亡。

无政府组织,公益律师,哲学教授,前网络公司的技术人员以及一批网络安全人士借此将几家跨国的大型网络公司告上法庭,罪名为公共信息泄露。庭审进展缓慢,证据收集过程十分繁杂。历时三年零四个月,最终不了了之。

然而,社会上逐渐对于个人安全以及隐私产生了新的看法。将网络公司告上法庭的这群团体逐渐屈居幕后,建立了名为“手套”的网络以及个人安全组织,意为保护包括各类浏览以及购买记录而产生“数字指纹”的手套。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将此类记录加密甚至销毁。

传言“手套”还可以做到将别人的“数字指纹”覆盖在自己的“数字指纹”之上。公司公开否定其提供此类服务。

手套由于其昂贵的费用在一开始并未得到社会的青睐。一段时间之后,手套公开发表了其与各国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以及电子购物平台的合约。通过邮箱和手机免费注册的账号即将开设“手套”版本,每月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合约声称“手套”版本的账号会对客户的隐私进行独到的保护。若是在开通账号之后停止缴费,其信息将返还与其账号所属的平台。

与此同时,非洲某国政府宣称其禁止境内任何公司与“手套”组织进行任何商务上的交易。

此后大约六年,各类网络平台均开始提供手套版本的账号。第七年,“手套”突然宣布破产,其收集并且拥有的数据从互联网蒸发。

此后若干年,欧洲的部分国家政府采取了互相公开一定部分的公民数字指纹的政策,数据仅供特定的部门使用。其中一起连环杀人案由于行凶轨迹上略显独特的一系列可乐订购服务电子印记而被侦破。

在社会即将开始包容共享自己的信息隐私的时候,理应病逝已久的老年人在自己久未更新的社交网络账号上发表了名为“脱下手套”的长文。由于链接内部的数据量庞大,接入该文的用户的网络安全系统即刻过载并无法再次接入互联网。

系统的崩塌正式开始了。

标签:手套
评论
热度(2)